【推荐】从山西票号说起4一人做银行全家拉存款银行拉存款6个点是多少
作者:Vicky 发布时间:2025-03-03 栏目: 财经知识 0浏览
文 | 愚人
银行富丽堂皇,冬暖夏凉,五星级宾馆的大堂也不过如此,除了考公,银行的职业也还是热门的。
其实银行人挺累的,并且累也不见得能让上级满意,银行人快乐指数很不高。银行人的感受,大不如从前。
远的不说了,保险公司吴来根先生说起,1983年他招工进嘉兴人民银行,大家心情喜洋洋,充满激情,所有的付出都会都有成就感,即便是当个银行驾驶员,也会很自豪。后来嘉兴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,吴总来根划到新成立的保险公司,这一路走来,感慨万千。银行和保险,这对亲兄弟,在后来的征途中,单位蒸蒸日上,员工灰头土脸。
银行的竞争,有点不讲武德。有些银行的招工广告,看似门槛很低,其实是网兜里捞虾米,符合要求的没有几个,所以不断地招聘、筛选,即使是侥幸进来了,也会自觉地被淘汰。这些试用期的员工,尽管有着良好的学历背景,如果没有一定的客户资源,是很难完成考核目标的,人家的天花板是跳一跳,够得着,银行的天花板,够不着,这有点像洗脚店里招技师,既要技术,也有充卡的任务。
银行的楼越来越气派,银行人却没有以前体面了,他们满脑子就是“存款”两个大字。客户经理奔波于街头巷尾,“扫街”式拉业务,就连吃个早点也不忘问大饼店老板要不要贷款?有没有存款?神经兮兮。民间有调侃是这样形容银行的员工:一人做银行,全家拉存款。
行长也不好当,有名目繁多的指标压力,以至于急火攻心,面对员工已不会好好说话了,总是板着脸,员工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满意,动辄训斥,就差上去甩俩巴掌了,家长若是看见,真得会掉泪。
有行长放言:准时想下班的,是工作不主动,晚上不加班,是工作量太少。银行的员工苦逼兮兮,员工家的孩子也是个苦娃,每个夜晚都在眼巴巴等着妈妈下班回家。
银行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,可是让人觉得这种企业文化有那么点虚伪,反倒成为一种精神负担。员工们自我能支配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了,还要应付各种企业文体活动,还要假装很开心,假装很感谢领导。
不加班的银行是没有了,每天的加班加点是常态。属于嘴上讲仁义,实际不讲理。员工每天开晨会,打鸡血、喊口号,跟传销也差不多,一级压一级。
都说银行福利好,食堂有三餐。可是,“每周业绩进度表”贴在食堂窗口上方,此时此刻,紧窟咒当头,再好的伙食,怕也咽不下去了。有中国健康指数白皮书曾经提示:中国90%的雇员活在压力中,其中50%是银行的员工。此话不假。
当银行的董事会还在绞尽脑汁开发虚拟产品、制定利润指标的时候,当银行员工的身心压力成为一种伤害的时候,底层的的员工不免失望了,很多人无奈地选择了离开。
翻看银行史料,再对比今日银行,遗憾总是难免的。民国的银行我没有经历过,民国过来的人,我倒是认识几位的。他们的笃定、严谨、儒雅,体面地从业,让人羡慕。
话说八十年代的勤俭路银行大楼里,有一位前辈叫陈树镇,人称老陈,是商业口的信贷员,老陈身材不高,腹部微隆,走路文质彬彬,显得细皮白肉,大户人家的派头。老陈不仅百货公司、五金公司的财务部门跟他熟,柜台里的营业员也都认得他。都说老陈福气好,在家千手不动的,他说早晨的牙膏都是老伴挤好的呢。
老陈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,他神态安静,甚至没有见他哈哈大笑过,他说话慢条斯理,简明扼要。有小青年求问教,叫声陈老师,老陈竟会开心地涨红了脸。那时候买紧俏生活物资要开后门,商业信贷员蛮吃香的,可是托到他那里,他总是两手一摊:没办法。老陈是个要面子的人,不肯求人,不拿权力做交易。
还有一位前辈叫姚其寅,嘉兴工商银行计划科的元老,改革开放后,银行也市场化经营了,这位银行的“老计划”退休后被聘为嘉兴金融市场的顾问,算是银行业从计划到市场的直接参于者。老姚的经营法宝是:不靠谱的融资,利率再高,也不要去做,说是做银行的人要守住底线。
八十年代初嘉兴地区还有一位老银行,叫陈传贤,计划科长,后来撤地建市,分在湖州,官至总稽核。别看老陈说话轻声细语,不苟言笑,一付柔弱的样子,但对银行年轻人的要求非常老派,非常严厉。尽管已经是改革开放的年代,社会上的生活多姿多彩。可是他还是因循守旧,每天挑剔地打量着每一个来上班的小青年,有个小青年穿了花衬衣来上班,他一分钟也看不下去,呵斥着回去换掉再来。他要求小青年每天提前上班,先到的要负责扫地抹桌打开水,可是小青年总是做不到,因为他每天来得太早了。等老陈打扫完还不见有人来上班。
回看一百年前的票号,就诚信而言,银行的进步不大,银行不能光有利润指标,一味追逐利益,还得有社会责任,银行应该是诚信社会的排头兵,而不能是挂在嘴上的招牌。同时,善待员工,让员工体面地活着,受人尊重,有归属感。而现在,银行显得有些急,有些失信,有些不体面。
不知各位看官是如何想的?
(完)